七覺分統貫 佛陀一代聖教(一)
1. 總說道品
中道禪法,就是七菩提支。在此為大家說明:如何藉著七菩提支的禪法來統貫佛陀一代的聖教。
佛陀的教法,一般稱為十二因緣、八正道、四聖諦、三十七道品,對嗎?十二因緣跟八正道合起來即是四聖諦。四聖諦有三轉、十二行,所謂的三轉:初轉是見法悟八正道;二轉是精進修出世間的八正道;三轉則獲致離貪斷愛的解脫,以及具備解脫知見生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就是四諦三轉、十二行,也就是所謂的菩提道次第。
根據古老的經典紀載, 佛陀所講的道品是什麼呢?有四正勤、四念處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支、八聖道分。而在許多的修行上,我們也曾經聽到無常、苦、無我,或者所謂的慧解脫、心解脫,或所謂的慈、悲、喜、捨,對吧?可以說相當的多。後世的佛弟子,平心講,聽了這麼多的東西,覺得每一樣都很好,也每一樣都想學,都想成就,可是卻不知道從何下手!
打從部派佛教以來,佛弟子對修行的道次第跟所謂的修行方法都不甚了解,許多人對三十七道品的理解是很片段、很分散的。很多人是這樣想的:七菩提支跟八正道是兩種不一樣的修行法門,八正道歸八正道,七菩提支歸七菩提支;五根、五力這兩個大概比較接近,但可能是另外一個法門;而所謂四正勤、四念處、四如意足,那肯定是不一樣的。甚至,在早期的佛教界還有人流傳:如果要修大神通,一定要修四神足,這是專門修神通的。聽過這個說法嗎 ?許多人誤以為三十七道品,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所提出的不同的修行方法,這是很大的誤解。
事實上, 佛陀教導的完整禪法就是七菩提支,不是五根、五力,不是四念處、四正勤,也不是八正道、十二因緣。但七菩提支這個禪修次第,如何在禪修的過程裡,統貫 佛陀教法的全部?在此將詳細解析。
2. 念菩提支
七菩提支的第一個是念菩提支,念菩提支講的就是「觀四念處集法、滅法」。我們可在《相應阿含》的609經及南傳《相應部》念處相應的第42經找到根據。巴利聖典《相應部》念處相應的第42經如是言:「比丘們!我將教導四念住的集起與滅沒,你們要聽! 比丘們!什麼是身的集起?從食集而有身的集起;從食滅而有身的滅沒,從觸集而有受的集起;從觸滅而有受的滅沒,從名色集而有心的集起;從名色滅而有心的滅沒,從作意集而有法的集起;從作意滅而有法的滅沒。」這段經文是記載 佛陀講四念處之集起與壞滅。四念處指的是身、受、心、法,但這個「心」在古意裡面其實不是指心,是指「識」。四念處說的是觀身、受、心、法的集法跟滅法。再看《相應阿含》的609經:「我今當說四念處集,四念處沒。諦聽、善思。何等為四念處集、四念處沒?食集則身集,食滅則身沒。如是隨身集觀住,隨身滅觀住,隨身集、滅觀住,則無所依住,於諸世間永無所取。如是觸集則受集,觸滅則受沒。如是隨集法觀受住,隨滅法觀受住,隨集、滅法觀受住,則無所依住,於諸世間都無所取。名色集則心集,名色滅則心沒。隨集法觀心住,隨滅法觀心住,隨集、滅法觀心住,則無所依住,於諸世間則無所取。憶念集則法集,憶念滅則法沒。隨集法觀法住,隨滅法觀法住,隨集、滅法觀法住,則無所依住,於諸世間則無所取。是名四念處集,四念處沒。」如是「隨集法觀身住,隨滅法觀身住,隨集、滅法觀身住」,這是身觀念處;「隨集法觀受住,隨滅法觀受住,隨集、滅法觀受住」,這是受觀念處;「隨集法觀心住,隨滅法觀心住,隨集、滅法觀心住」,這是心觀念處;「隨集法觀法住,隨滅法觀法住,隨集、滅法觀法住」,這是法觀念處。從這段經文裡,可以很明顯的看出:四念處一直在強調觀集法與滅法,觀集法與滅法,即是觀十二因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