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正覺後2457年/西元2025年

佛陀說法的目的,不是為了獲得名聞利養,更不是為了顯彰自己的智慧與才華,主要是為了讓眾生得以從「老病死苦」中解脫,所以 佛陀曾在為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、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、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說法後,拒絕了他們所供養的飲食,並且說偈──「不因說法故,受彼食而食,但為利益他,說法不受食」──以明行跡。另在為火與婆羅門說偈後,也拒絕了火與婆羅門所供養的飲食,並且說偈──「因為說偈法,不應受飲食,當觀察自法,說法不受食」──以明所行1

此外,佛陀曾教示比丘,云何是清淨說法:「若有比丘作如是心,為人說法: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?為本已、當得供養──衣被,飲食,臥具,湯藥?如是說者,名不清淨說法。若復比丘,為人說法,作如是念:世尊顯現正法律,離諸熾然,不待時節,即此現身,緣自覺知,正向涅槃。

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如此眾生聞正法者,以義饒益,長夜安樂。以是正法因緣,以慈心、悲心、哀愍心、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,是名清淨說法」2。中道僧團以 佛陀的教法為依止,為了利益眾生而於「老病死苦」說緣生、無常、苦,當遠離、無欲、滅、向於捨,並不為名聞利養而說法,所以中道僧團的僧伽在說法後不受取布施、供養。


【註解】

  1. 見大正藏《雜阿含》98、102、1157、1184經;南傳大藏《相應部》婆羅門相應11、12、9經、《小部》「經集」一品7經。
  2. 見大正藏《雜阿含》1136經;南傳大藏《相應部》迦葉相應3經。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