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佛禪師
一、法脈傳承
隨佛禪師(Ven. Bhikkhu Vūpasama)為華人,出生於臺灣,修學佛法至今已四十餘年,在世界各地創辦「原始佛教會」,是還原、振興已經隱沒約有兩千二百餘年之原始佛教的法脈傳人。
禪師出家於緬甸銅鍱部僧團,剃度師是承續雷迪大師(Ven. Ledi Sayadaw C.E. 1846~1923)禪法及道場系統之Baddanta Zagara Bhivamsa 長老。禪師現今擔任中華、美國、馬來西亞、澳洲、歐洲原始佛教會終生導師,兼臺灣、馬來西亞、紐約等地中道禪林的導師,相近共學為奉守原始佛法的「中道僧團」。
隨佛禪師對於佛教教法的探究與修行,主要的研究是「從佛教傳承的最古老教義中,探尋佛教初始時期的教法,並致力於 釋迦佛陀教法、禪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、闡揚與實踐」。
隨佛禪師不僅傳承原始佛教法脈,也熟習漢傳佛教各宗宗義,印度菩薩道之「般若」、「瑜伽」與「如來藏」等三系思想,特別是對《般若經》、《中論》的思想與「禪宗」的禪法,有深入的體會與教學經驗。
2011 年,禪師在臺灣、馬來西亞、美國等地,延請南傳佛教各國長老與中道僧團共同舉辦《四聖諦佛教聯合宣言》,促進錫蘭、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柬埔寨、美國、馬來西亞、臺灣各地僧人的交流合作,提昇「四聖諦佛教」的社會影響力。
2014 年依原始佛教會為基礎,再創立「四聖諦佛教會」,團結仰信「四聖諦」的原始佛教及南傳佛教,提倡「原始佛教、南傳上座、漢傳顯教、藏傳密乘,四系一家,同利人間」。
2015 年,禪師依據《阿含經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、《毘尼母經》的傳誦,著作《三階念佛彌陀禪》,提倡「持名念佛、定心念佛、實相念佛」的三階念佛,導歸「見因緣法之實相念佛」,正確為世人揭示「由末法向正法」的彌陀法門。《三階念佛彌陀禪》指出:「彌陀行者終是原始佛教行者,原始佛教行者也是彌陀行者」,促進原始佛教、漢傳佛教是一家無爭、和諧共榮的新時代。
自2013 起,禪師在中國各地寺院廣弘禪法,引導中國佛弟子學習經法、禪法,促進佛教文化的交流、學習。
2015 年,隨佛禪師與日本曹洞宗東隆真禪師、錫蘭佛牙寺Wendaruwe Sri Upali Anunayaka Thero,共同舉行聯合宣法,促進佛教各界的合作。
隨佛禪師已經完成阿難系漢譯《相應阿含》(現誤譯名《雜阿含》)及優波離系南傳《相應部》的比對研究,更進一步的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、南傳《相應部》之〈因緣相應〉、〈食相應〉、〈聖諦相應〉、〈界相應〉、〈五陰(蘊)相應〉、〈六處相應〉及〈四念處等道品相應〉等〈七事修多羅〉的共說,「依經證經」的還原 佛陀原說教法。
原始佛教的教義,不同於分別說部為主的南傳佛教。原始佛教最主要的內容有: 1.「六處分位」的「十二因緣法」; 2.「十二因緣觀」的九種禪法; 3.觀十二因緣、次第起七覺分,先斷無明、後斷貪欲的「禪法次第」; 4.依七覺分,次第究竟「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」,成就正覺、離貪、慈悲喜捨、解脫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「一乘道次第」。
隨佛禪師既不受取、不積蓄、不使用錢財,也無「為僧人管理金錢供養的淨人」,常年遊化宣法於世界各地,不定居一處。
二、傳承著作
隨佛禪師在目前最重要的中文著作有六種:
1. 《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》:本書是依經、依律為準,兼及各派論藏與史獻的探究,考證佛世時的教法、兩次結集內容。釐清部派分裂始末、部派思想的演革與分流,兼及大乘學派的傳出、演變及印度法滅。禪師寫作本書歷時約六年,內文約百萬字,是了解原始佛法與後世佛教流變的重要著作。
2. 《因緣法之原說與奧義》:本書分為《因緣法之原說與異義》、《因緣法之奧義》兩部,禪師寫作本書歷時約兩年餘,內文共約六十萬字。主要內容是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、南傳《相應部》之〈七事修多羅〉的共說為準,「依經證經」的還原 佛陀原說之「六處分位」的正統「十二因緣法」。此外,本書兼考證出自部派佛教之最古老論書《舍利弗阿毘曇論》的論義,探討其對後世學派思想的偏差影響及發展,引導佛教各派學人重新回歸 佛陀的經說教法、禪法、道次第。禪師另有《十二因緣經法原說略講》傳世,是依據〈七事修多羅〉的經說為準,精要闡明「六處分位」的「十二因緣法」。
3. 《中道禪法》:本書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、南傳《相應部》之古老〈七事修多羅〉的共說為準,依「六處分位」之正統十二緣起法,開顯正確經說之「十二因緣觀」及「十二因緣觀的九種禪法」,暢演「七覺分」的實修禪法及生起次第,體證「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」的中道正覺、解脫苦惱、三藐三菩提。
4. 《人間佛教之中道行》:本書根據古老〈七事修多羅〉為準,依據「因緣法」為核心,再以「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」為實踐次第,完成「解決問題,滅除苦惱」為宗旨之「人間佛教的思想及實踐論證」,充份達成「契合真實佛法,體現開展人間生活與修證菩提的一致性」。禪師重新依據「因緣、緣生」為世間真相,捨棄後世佛教誤以「無常、苦、非我、空,或唯心、唯識」作為諸法實相的岔路。堅定「顯正得破邪」的真道,遠離「破邪即顯正」的訛誤,顯現 釋迦佛陀教示的「緣起中道之人間正行」。
5. 《相應菩提道次第》:本書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、南傳《相應部》之古老〈七事修多羅〉的共說為準,採用約300 篇經說傳誦的排比對照,編輯出「六處分位」的十二因緣法,以及「先斷無明,後斷貪愛」的菩提道次第。禪師另著有《相應菩提道次第綱要》,依據〈七事修多羅〉的經說為準,「依經證經」的精要闡明「先斷無明,後斷貪愛」的「一乘菩提道次第」,重新回歸初期佛教的菩提道次第。
6. 《原始佛教相應阿含經》:本書是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、南傳《相應部》之古老〈七事修多羅〉為準,兼及考證第一、二次經法結集,探明後世佛教各學派論藏之論義與發展,最後濾淨《相應阿含》、《相應部》當中出自後世論義揉雜的論義經誦,重新回歸初期佛教的經誦教法。
隨佛禪師常年教導經法及禪法,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:
1. 《跟隨 佛陀的人》(2003出版)
2. 《不食肉與慈心之道》(2005出版)
3. 《相應菩提道次第》(2008出版)
4. 《原始佛教之確證與開展》(2010出版)
5. 《嫉妒的覺知與止息》(2011出版)
6. 《突破困難的智慧與方法》(2012出刊、2014出版)
7. 《正覺的財富觀與生涯規劃》(2014出版)
8. 《正覺人生的規劃與落實》(2014出版)
9. 《十二因緣經法原說略講》(2014出版)
10. 《相應菩提道次第綱要》(2014出刊、2015出版)
11. 《原始佛教之界定》(2014出版)
12. 《七覺分統貫佛陀一代聖教》(2015出版)
13. 《淨土真義》(2014出版)
14. 《三階念佛彌陀禪》(2015出版)
2016年預定出版有:
1.《隨佛行道:第一輯》;2.《因緣法之原說與奧義》之《上部-原說與異義》;
3.《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》;4.《中道禪法》;5.《人間佛教之中道行》。
2017年預定出版有:
1.《原始佛教相應阿含經》;2.《解脫與三藐三菩提》;3.《緣起中道與空之探究》;
4.《四無量心之修證》。
三、傳授之禪法與修證次第
1. 先守護根門,住於根律儀;
2. 由「安那般那念」入門,修習初禪定,調伏掉舉、昏沉,兼修不淨想、慈心想、六隨念、明分想。
3. 修念覺分:如實觀十二因緣為核心,又分別說有九種禪法:觀四念處集與滅、觀五陰集法與滅法、觀六觸入處集與滅、觀世間集與世間滅、觀有身集與有身滅、觀食之集與滅、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、觀老死集與老死滅,最後是「觀四聖諦(初轉)的苦諦、苦集諦、苦滅諦」。
4. 觀因緣觀中極重要之「七觀智」、「四十四觀門」與「九十二生法顯現」,明見五陰是緣生法,緣生法則無常、非我亦非我所,得知:若生貪愛則有苦。
5. 明見五受陰是緣生法,貪欲是患法、苦法,離貪欲是滅法,故得正見「於五受陰當離欲而得滅苦」。如是,如實智見「五受陰之緣生與滅盡」,亦即是如實智見「十二因緣之生法、滅法」,此即 佛陀所說:「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,具足七十七種智,已經得明、斷無明,得斷身見、斷疑,當於佛、法、僧成就證淨,三惡趣永斷,具足慧解脫。
6. 修擇法覺分:當已如實智見「五陰之緣起與滅盡」,即得如實正見「生死苦滅之道跡」──八正道,是謂:「於聖道如實知見」,具足四十四種智。如是,已得具足四聖諦初轉、四行的明見,得再斷戒禁取見,具足慧根、信根,決定趣向三藐三菩提。
7. 修精進覺分:若已具足四聖諦初轉、四行的明見,住於正念、正智,當精進「於六觸處(五受陰)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」,次第修持聖、無漏、出世間八正道,也稱為「賢聖法律無上修根」。如是以「慧根」攝導修習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,正向於苦滅、解脫、三藐三菩提。
8. 依據「七覺分」的修證次第,教導「轉智息貪十四法要」。
9. 修喜、猗、定覺分:不失正念、正智,精進於「六觸處(五受陰)離貪愛,斷五受陰繫縛苦」。如是修習者,得於勝妙出離生隨喜、歡喜(喜覺分);勝妙出離生隨喜、歡喜已,得身、心猗息(猗覺分);身、心猗息已,遠離樂住,內淨一心(定覺分)。如是依四聖諦初轉的如實智見,次第修習滿足出世間八正道,當成就正定,斷貪愛、瞋恚,識食斷、具足解脫。如是成就四聖諦第二轉、四行,具足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。
10. 修捨覺分:當正定已生,慧根、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等五根,已經次第修習滿足,愚癡、貪愛、瞋恚已捨斷,得解脫,具解脫知見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」,成就四聖諦第三轉、四行。如是修習「七覺分」,即得統貫佛陀一代聖教。
11. 如是修習「七覺分」滿足,成就「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」,具足正覺、離貪、慈悲喜捨、解脫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12. 四諦大用:師徒口耳傳授的重要教導。
四、還原、重現原始佛法及確立人間佛教的貢獻:
隨佛禪師對佛教教法的探究與修行,主要是「從佛教傳承的最古老教義中,探尋佛教初始時期的教法,並致力於 釋迦佛陀教法、禪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、闡揚與實踐」。禪師在部派佛教分裂史的考證研究,還有部派佛教在教法上的演變始末上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。
隨佛禪師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及南傳《相應部》之〈因緣相應〉、〈食相應〉、〈聖諦相應〉、〈界相應〉、〈五陰(蘊)相應〉、〈六處相應〉、〈四念處等道品相應〉等七事修多羅當中古老經法的共說,比對、還原佛滅當年「第一次結集」的集成。經過多年的探究與修行,在回歸 釋迦佛陀的原說教導上,主要有十點作為與貢獻:
1. 考證、顯現印度佛教僧團與教法演變的真相。
2. 還原「十二因緣法」:還原依「六處為分位」之「十二因緣法」的原說。
3. 重現「十二因緣觀」:從「六入處觀集法、滅法」入手,現觀「十二因緣集法與滅法」。同時確定「觀四念處集與滅」、「觀五陰集法與滅法」、「觀六觸入處集與滅」、「觀世間集與世間滅」、「觀有身集與有身滅」、「觀食之集與滅」、「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」、「觀老死集與老死滅」、「觀四聖諦(初轉)的苦諦、苦集諦、苦滅諦」,都是修習「觀十二因緣的集與滅」。
4. 重現「一乘菩提道次第」:還原「先斷無明,後斷貪愛」,重現佛陀原說「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」的「一乘菩提道次第」。
5. 重現「七菩提支」之「中道禪法」:經由還原佛陀親說的「十二因緣法」,才能重新顯現「修十二因緣觀,次第起七菩提支,統貫三十七道品,次第的圓滿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,成就正覺、離貪、慈悲喜捨、解脫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「中道禪法」。
6. 建立「中道僧團」:確立了「依經、依律、不依論,戮力實踐,篤實修行」的學風。唯以經教、禪法、道次第弘法化眾,建立既不受取、不使用、不積蓄錢財,也無有「專為僧人管理金錢供養、買辦事宜的『淨人』」,修行、宣揚、傳承「中道禪法」的中道僧團。
7. 還原「經說傳誦」:根據漢譯《相應阿含》、南傳《相應部》當中七事相應教的古老共說,將漢譯說一切有部誦本的《相應阿含》予以整治、濾淨後世部義的揉雜,還原為契合「佛陀原說」的傳誦,並進一步編著出易讓一般民眾了解的白話本與解說。這是攸關原始佛教復興的根本大事,目前中道僧團正積極進行中,預計在2016 年完成整編。這將為佛法再現人間,做出可貴與廣大、長遠的貢獻。
8. 創立原始佛教會:依據「原始佛教」的教法及次第,團結海內外的各派佛教學人,共同為世間的昌隆與佛教的團結盡一份努力。
9. 創立四聖諦佛教會:依據「四聖諦」促進「原始佛教」及「南傳部派」的團結,稟持「原始佛教、南傳上座、漢傳顯教、藏傳密乘,四系一家、同利人間」的準則,共同昌隆佛教。
10. 完成人間佛教的思想及實踐論證:
一、二十世紀初,太虛大師首先提倡「法界圓覺學為本」的人生佛教,針砭以超薦、度亡為主的傳統佛教弊病。
二、二十世紀中葉,印順導師提倡「性空唯名學為本」的人間佛教,走出中、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「唯心、唯識」,重視十善為基礎的人間正行,歸向「空、無自性」的印度初期大乘教說。
兩位佛教大師盡一生的努力,前後經過近約百年的「人間佛教」革新運動,都為華人佛教及社會產生巨大、正面、可貴的影響。但是,不論是以「唯心、唯識」,或採用「無常、苦、非我、空」作為認識論,都是源自《舍利弗阿毘曇論》之「破邪即顯正」的思惟,偏向「否定現實世間」的訛誤,無法達成「開展人間生活與修證菩提的一致性」。
三、二十一世紀初,承續 佛陀及太虛、印順兩位大師的利世精神,隨佛禪師從古老〈七事修多羅〉探得「因緣法」是世間的真相,重新依據「因緣法」為核心,「四聖諦三轉、十二行」為實踐次第,契合「顯正得捨妄,捨妄不顯正」的事實,回歸「解決問題,滅除苦惱」的佛法宗旨,遂能達成「契合真實佛法,體現開展人間生活與修證菩提的一致性」,完成人間佛教的思想及實踐論證。人間佛教百年三部曲的探究與革新運動,終於在思想、實踐的主軸,徹底回歸 佛陀親教的因緣法、四聖諦,證明了人間佛教即是佛陀的佛教,充份展現 佛陀的佛教是真正的人間佛教。